欢迎访问伟创优品电气科技(扬州)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信息中心

污水管网入流入渗监测

  • 阅读次数:
  • 更新时间:2025-08-19

 

       管网破损、混接错接导致的入流入渗是当前国内外城镇污水管道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污水管道雨水发生超载、污水漫溢和溢流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污水管道的安全运行。

1.1.监测目标

监测污水管网液位数据,对比雨天晴天的流量数据可以分析出该片区入流入渗的情况,为雨污分流质量评估提供依据;并可依据分析结果对零直排建设效果进行评价。

1.2.技术路线

按照污水管网层级划分监测单元,通过对主干管-次干管-支管以及过河管等重要节点设置水量和水质监测点,并结合河道和典型地块等水文、水质监测/检测数据;对研究范围内排水管网片区之间的水量水质关系、各监测点运行风险、泵站和污水厂进水管路的运行情况、管道过流能力、旱天入流入渗及降雨入流入渗严重情况等分析;区分管网运行风险等级,评估污水管网系统健康程度及其对整个片区影响,通过厘清重点突出问题以及权重分级,制定后续检测、修复工作的优先级别,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集中主要力量加强整改落实,从而使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工程立竿见影,降低排查检测整改的成本。

利用前端物联感知设备监测数据进行单站点分析及关联分析,细化网格优化布点,从而定位异常区块,实现从“大海捞针”到“碗里捞针”。

1-1技术路线

1.3. 收集本底信息

主要针对污水管网,本底信息的收集一般包含研究区域的地理信息(地形地貌、河湖水系、高程等)、排水管网基础信息(管网拓扑、研究区域自来水用量、涉及排水户信息)、疑似来水来源(雨水、河水、地下水、工地排水、自来水、山塘水库水等)、历史记录(管网故障记录、运行事故记录、日常运维记录、管网普查记录等)。

1.4.监测布点

布点原则包括以下几项:

(1) 覆盖全系统,涵盖全要素

监测体系需要覆盖片区现状污水管网系统,避免出现大片监测盲区的情况,同时涵盖水力与水质全要素,能实现上下游联动分析。

(2) 兼顾经济性与技术性

在设计布点方案时,需要根据管网结构及水力拓扑结构、区块面积、覆盖人口数、管网长度等要素,按照合理划分污水管网系统,在保障监测效果的基础上,兼顾监测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合理布设监测点位。

(3) 具有代表性,突出重点问题

监测布点方案要能代表监测范围内排水系统的运行情况,并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4) 可行性

监测点位选择应结合污水管网运行状况,满足设备安装要求,方便设备日常的保养维修、维护。

(5) 科学性原则

监测点的布置应与监测目的紧密联系,为满足分析片区水量水质平衡的监测目的,需对管网分布和连接关系进行充分全面调研,划分管控单元,明确各管控单元关键节点,避免重叠计算上游来水量,才能合理地布置监测点。

根据上述原则,可以合理制定监测方案,对于监测点位的选择,遵循实用性、经济型的要求,监测点位推荐安装在如下位置:

① 支管和主干管交汇处,该点位监测可以反映一个片区的水质水量信息。

② 有较大子汇水区接入的检查井,对下游管道的水质水量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可用于对子汇水区内部情况的分析。

③ 不同类型污水汇入检查井,不同类型污水的水质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需进行连续监测,快速定位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

④ 中途的提升泵站:泵站几乎把控了整个污水管网系统的运行情况,通过泵站的监测数据可初步了解污水系统的总体情况。

⑤ 业主关心的区域。

因此,根据区域内管网拓扑连接关系,从下游污水处理厂逐步向上梳理管道连接关系,按照“末端—过程—源头”的思路,在污水管网的污水处理厂进水干管、泵站转输管、关键节点及排水户处分级布设监测点,包括:一级监测单元、二级监测单元和典型浓度监测点(包括典型地块、河道),依据水质与水量同步监测的原则,获取液位、流量、水质等监测数据,并布设在线雨量监测点位,用于辅助降雨入流入渗的定量化分析。